韭黄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川菜文化amp吃九碗
TUhjnbcbe - 2023/9/10 20:02:00
北京白癜风到底能治好吗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前不久陪北京工业大学的几位老师、学生到市特殊教育学校参观聋哑学生的陶艺作品《九斗碗》。其人物和菜式造型生动别致,栩栩如生,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就不由想起小时候吃九碗的事来。

七八十年代的九碗当然不能与今天的相比,但喜糖、酥肉、墩子、膀、酒米饭还是少不了的。对于我们小娃娃来说,花夜、正席、闹洞房的热闹、好耍只是一方面,最在乎的还是酒席上的吃和包墩子,去吃酒碗时要先撕几张旧书纸在包包头或在路边摘一两张大的玉荷叶、南瓜叶一类的东西用来包墩子(那时可没有食品袋之类的东西)。开席上菜后,硬糖一人两块,墩子一人一块,膀、酒米饭等就要看谁的手快,捻(夹)得多,争先把这些东西用事先准备好的玉荷叶、南瓜叶或纸纸包好之后,才大块朵颐,吃来“焖”倒。最后兴高采烈地把包好的墩子、酒米饭等拿回家,第二顿全家再各人尝点,啧啧……那味道比在酒席上还香。如果自己因为上学不能去吃酒碗,就千嘱咐万叮咛地要大人多包点墩子回来!虽然直到今天想起来还余香未尽,却早已吃不出或吃不到儿时的味道了。

吃九碗是四川的一种餐饮文化风俗,凡结婚、生子、建房或老人过世……都要大摆宴席,请前来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大吃一番,又叫做九斗碗、九大碗、九个碗。有些地方也把吃九碗叫做吃“酒”(九),比如我奶奶就爱说,啥时候某某家要吃“酒”(九)了。据说九斗碗始于清朝“湖广填四川”年代,那时的湖广移民在垦荒、开渠、平田、建房、抢种、收割时,常常同村、同族、同籍的人互相帮忙,如果某天替谁家帮忙,就由谁家在田边地头挖灶做饭,劳作之余围坐而吃,叫作田席。这景象在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之初也时有见到。田席后来就逐步演变成了九个碗或九大碗、九斗碗的待客方式和佳肴。“九”在《周易》是阳数,也是吉数,代表最大,泛指很多,传统里是用斗碗(大碗)来装,表示多,而且有“九九长寿”、“九子登科”、“天长地久”等寓意。九个碗(菜)是基本标准,当然,也有家境不富裕的摆七个碗或有钱人家摆十一个碗或更多的,但决不能摆八碗或十碗。因为在川西坝子上,开席时一般会有叫花子前来“捧场”,往往还打着莲花闹,走到哪唱到哪,见到什么唱什么,而主人家都信奉客来家旺之理,对“捧场”的叫花子都要热情招待,只不过是一人给他们一碗盖浇饭,一张八仙桌刚好是八碗,所以就把放八碗菜(饭)称为叫花子席。同样,川西坝子上喂猪的猪槽一般是用石头打的,民间就把“吃十(石)碗”作为骂人是猪的隐语。因此八与十是办九碗必须忌讳的。

过去农村办九斗碗一般摆在自家的院坝里头,因此也有叫“坝坝宴”的,一阵鞭炮过后热闹开席,八桌十桌地一轮一轮流水而席,男女老少散座于一张张八仙桌上,伸筷而食,开怀畅饮,同喜同乐。不远处是随地而起的土灶,围着油裙的乡村厨师飞舞着手中的锅铲菜刀,热气腾腾的蒸笼,堆满餐盘、菜肴的案板,端盘送菜之人高声喊着“注意拐子!”……好一派热闹景象!

四川的九斗碗以蒸菜为主要特色,川东一些地方有“三蒸九扣”的说法(如蒸酥肉、墩子、膀、扣鸡、扣鸭、扣肉等),而川西坝子又大多叫“四冷四热”,如凉拌菜、炒菜、蒸菜等,菜式一般由凉菜、正菜、尾菜构成。地处川西坝子的邛崃九斗碗以东路固驿镇最具代表性,如甜骨头、灌汤笋子、酸汤墨鱼等。开席一般先上凉拌鸡块、卤猪头、拌牛肉、甜骨头等;然后是炒菜韭*肉丝、木耳肉片、宫保鸡丁、肝腰合炒等;四冷四热之后上由响皮、君肝等烧的起席汤,再上墩子、酥肉、膀、镶(香)碗、灌汤笋子、酒米饭、粉蒸肉等;最后是汤菜如墨鱼酸汤或酸辣粉、银耳汤之类。现在的菜品早已超过九个碗,一般都是十几二十多道菜,难免吃来挺起,正如《九碗歌》所唱:“主人请我吃晌午,九碗摆的胜姑苏,头碗猪肝炒猪肚,二碗仔鸡炖贝母,三碗猪油焖豆腐,四碗鲤鱼燕窝焯,五碗金钩勾点醋,六碗金钱吊葫芦,七碗墩子有块数,八碗肥肉耙噜噜,九碗清汤把口漱,酒足饭饱一身酥”。

现在,很多宴席都放到宾馆饭店了,但许多宾馆饭店菜品的式样味道或民俗文化氛围确实难以恭维,排场而已。只不过传统九斗碗的菜品过油、摆盘不美观以及传统菜式创新不够等的确需要改进和提高。

九斗碗这一非物质文化现象作为川菜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更多的川菜爱好者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川菜文化amp吃九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