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皋人请珍惜西红柿炒鸡蛋它们历时二千年 [复制链接]

1#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951583.html

西红柿炒鸡蛋,又名番茄鸡蛋,是现在极为常见的一道家常菜。

前些日子,跨洋越海咨询番茄炒蛋一事在网上沸沸扬扬,再次印证了这一道家常菜在我国的强大人气。

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就是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的来历。

虽然炒鸡蛋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我国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鸡蛋烹饪法没能在民间普及开来。

我们都知道,炒鸡蛋是要用油的,最初的古代炒鸡蛋,用的是牛羊猪等动物油脂提炼出来的荤油。动物油脂在古代本来就难得,这类提炼的荤油就更是稀罕物了。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带回来了芝麻,于是炒鸡蛋又可以使用芝麻油了,但是芝麻油也不便宜。

而且,当时炒菜还有一个技术难题没有解决,那就是适合老百姓使用的普及型铁锅特别是薄铁锅还没出现。《齐民要术》记载的那道炒鸡蛋要用铜铛来炒,当时的贩夫走卒可用不起。

浙江省雁荡山能仁寺北宋大铁锅,口沿外径2.72米、内深1.45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铁锅。铁质炊具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是一直到宋代才渐渐普及。

这一切都限制了炒鸡蛋的普及。直到唐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冶炼技术的进步,炒法才开始在民间广泛推广开来,炒鸡蛋也随之普及。明代世情小说《金瓶梅》在描写李瓶儿吃饭的时候,就提到有一道菜是摊鸡蛋。

随后,西红柿在中国缓慢传播了两百多年。之所以传播如此缓慢,就是因为古人一直认为西红柿是观赏植物,迟迟没有对其进行食用方面的尝试。

翻阅这一时期的史料,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古人描述西红柿的“红鲜圆润、累累可爱”之语,却一直没能跟鸡蛋和炒菜锅建立什么联系。

一直到公元年代,也就是清朝光绪年间,各地文献对西红柿的评价仍旧是“可玩”“不可食”。

到了清末民初,国内出现了更多的西餐馆,西餐中广泛使用西红柿作为食材,牵动西餐馆所在的城市周边农民,尝试种植西红柿并售卖给西餐馆。

民国时期山西太原府正大饭店西餐菜单,其中就有番茄。

从我国各地气候来看,适合种植西红柿的地方有不少,因此西红柿种植开始在一些城市的近郊推广开来,西红柿也由此逐渐进入我国食谱,西红柿炒鸡蛋的出现已经仅仅差临门一脚了。

但是,就这临门一脚,可不容易。

临门一脚:西红柿+炒鸡蛋

传统的中餐师傅们,起初是不接受西式菜法的,作为西餐食材的西红柿也被拒之门外。

大约在20世纪20到30年代,一些勇于开拓的中餐馆开始尝试中西结合菜,比如当时北京的西来顺饭庄,其主厨褚连祥有中餐西餐的学习经历,他把西红柿、土豆、生菜等外来“洋菜”引入中餐,开创出了不少新菜。

不过,西红柿炒鸡蛋还是没有出现。

由于西红柿在西餐中大量以西红柿酱的面貌出现,因此这一时期的中西结合菜也大部分采用了西红柿酱的方式,比如桃花泛、鸳鸯虾仁、菊花鱼等等。

菊花鱼

老舍先生在年旅居青岛期间,曾经写下《西红柿》《再谈西红柿》两篇小文。虽然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讨论西红柿的食用方法,但是我们从中可以获得很多有效信息:

老舍先生在文章中提到:

西红柿大多是城郊农民种来卖给西餐馆的,价格也便宜,“一毛钱可以买一堆”。

当时西红柿的食用方法,无非是生吃和煮熟两种,西红柿生吃的时候有股子“青气味儿”,很多人不习惯;而煮熟之后则是“屁味没有,稀松一堆,没点‘嚼头’”。

值得注意的是,老舍先生此时仍没有提到西红柿炒鸡蛋,他在文中列出的西红柿菜品,是以番茄酱为主料的番茄虾仁。

不过,通过老舍先生的文章,我们可以判断,此时距离西红柿炒鸡蛋的诞生已经很接近了,这不仅是因为文章体现出中餐接受了西红柿,更重要的是,西红柿价格便宜量又足,对于一道日后名扬天下的老百姓家常菜来说,这很重要。

真正的西红柿炒鸡蛋,大约出现在年代。

抗战期间,汪曾祺先生在西南联大就读,前后在昆明旅居七年,他就在当地餐馆里吃到了真正的西红柿炒鸡蛋——

“番茄炒鸡蛋,番茄炒至断生,仍有清香,不疲软,鸡蛋成大块,不发死。番茄与鸡蛋相杂,颜色仍分明,不像北方的西红柿炒鸡蛋,炒得‘一塌胡涂’”。

汪曾祺先生在数十年之后写下的这段回忆文字,仍能让西红柿炒鸡蛋的色香味,透过文字,向我们扑面而来。也就是从年代开始,西红柿炒鸡蛋这道家常菜正式出现,在随后的70年里,它风靡中国大地。

虽然,西红柿炒鸡蛋的出现,历经了两千年的等待、四万里的相逢,但是一想到它的色味鲜明、营养丰富、便宜实惠、方便快捷,那么这一切,大约仍是值得的。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章志辉

校对|吴海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