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杨云,是白岩镇韭黄村新寨组人,一名贫困户,也是一名参战退伍军人。说我家的脱贫故事,我打算先从我们村的脱贫之路说起。
“咚咚咚......”当我正好奇这是啥声音的时候,走出家门,就看到了外面一群工人,有的修马路,有的拌水泥,有的搬砖......旁边刚好有村干部在旁边指挥着哪儿该怎么修,我忍不住好奇上前询问发生了什么。
“这是国家的扶贫项目,这回可就真的实现‘户户通’了;不止如此,国家还给你们免费硬化庭院30平方米,我们的马路隔一段距离也要安装路灯了,我都能想象到安装后的夜晚七点钟,它一盏一盏亮起后的样子。”耳边似乎听到的都是一个“好”字,我也开心的笑了。
时间再往后一点,当我走在我们街上的时候,用“繁荣昌盛”来形容,我想都不为过:由于我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家小户搭起做生意的小帐篷,吆喝声此起彼伏。旁边矗立的两排“高楼大厦”,象征着我们的小日子,真的一步一步好起来了。
再看村委办公室的门前,什么时候多了这么多好玩的设施?宽阔的广场,早上大家伙多了谈天说话的地方,文化设施一样一样增加,我们这些老年人,可就有娱乐的地方了。
你看,这些都是我们村的脱贫之路,一步一步都在变好。我是年新纳入的一名贫困户,我的生活也在慢慢变好。
我家从以前的一层小平房,到现在的三层住房;从以前的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到现在田间地头机耕道的开车行走;从以前考虑的温饱,到现在家家户户的小康生活……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帮助,离不开脱贫攻坚的政策。
是什么让我更加的了解脱贫攻坚呢?包保干部每次走访的宣传,院坝会的不定期开展等等,这些方式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我自己享受获得的切身利益。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并且是一名党员,党员就是先锋,党员就是旗帜。我始终用军人精神要求自己,退伍不褪色。我能为家人、为身边人做的,就是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做好家庭的后备军。在韭黄村的菜场里经营着自己的小商摊,给家里做好背后的精神支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梅世桂整理编辑孙文竹编审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