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传递健康和希望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508/j7vh0as.html大冲村农民闲置房改造成的高端民宿。
加快农业现代化,是新发展阶段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工程。
今年以来,清镇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贵阳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关要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结合清镇实际,抓住“农业本体、农民主体、农村载体”三个关键,不断优化农业产业要素、产业结构、产业功能,全力推进经营格局从小农向现代规模递进、生产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产业功能从单一向多元发展、产业链条从生产销售向全产业链延伸,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的同步现代化。
农业提质增效
注入发展活水
11月30日,在清镇市新店镇鸭池河畔,几位农民正在地里循着标线挖沟、培土,在山地上构筑起一道道垄台和垄沟,这是鸭池河村为种植新型酥李而打造的沃土。
鸭池河村历来有种植酥李的传统,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但随着果树老化和土质变差,产出的酥李个头越来越小,口感和市场反响大不如前,出现“卖不起价”“卖不出山”的问题。为了重新擦亮鸭池河酥李这张品牌名片,鸭池河村想方设法对酥李品质进行改造提升,经农业专家推荐,鸭池河从国外引进了优质酥李品种,并立即启动土壤改良,今冬即可种下果树。
“我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先试点打造30亩酥李标准化果园,过两年出效益了,再向全村示范推广。”鸭池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修国说,该村原有多亩酥李,有着广泛的种植基础和改良意愿,除新种以外,该村还对大约亩长势尚可的果树进行嫁接,以“新老搭配”降低投入风险,提升群众改种和改良果树的积极性。
鸭池河村坐落在山间低洼河谷地带,平均海拔不到米,拥有温和的气候和美丽的山川河流,红军长征时经此地渡过鸭池河,向西挺近,建立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拉开了转战黔西北的序幕。凭借气候、风光和红色旅游这三大核心资源,鸭池河村的酥李种植、温泉小镇、红军渡等第一产业或一三融合产业项目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村子今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鸭池河村只是清镇市以农业提质增效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如今,在稳定粮油生产的基础上,清镇市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推进产业更精、质量更高、生态更优、科技更强、开放共融的高效生态农业,“枫蔬果茶畜”五大主导产业链条顺势延伸,农旅融合得到加强,一大批特色农产品品牌质量提升,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
高效利用土地
盘活农村资源
红枫湖镇大冲村,农民闲置的房屋被改造成高端民宿,农民变身房东,企业赚取经营收益;红枫湖镇右七村,千余亩土地种上水晶葡萄,该村农民转型为产业工人;暗流镇下坝村,新种并产出的韭黄质和量兼具,为多位务工农民人均增收3万元;新店镇鸭池河村,酥李成为农民发展的支柱产业……在统筹耕地优先满足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清镇市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以及各类农村资源的利用率。
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农民土地承包权退出、入股、合作共享新机制,创新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年,清镇市流转土地面积35万亩,流转率占全市承包耕地面积的54.6%;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工作,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更加健全、权益更有保障、利用更加有效、管理更加规范。年,成功打造红枫湖镇大冲村、右七村民宿示范样板项目。
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四位一体”(农村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农村产权流转中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解仲裁中心、农村产权金融服务中心)的县级农村产权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年已启动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力争“十四五”末期实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四荒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农村林地使用权等产权全面进入农村产权综合服务平台交易。
积极发展林下产业。依托元宝枫、竹产业等做好“林+”文章,打造特色林业产业种植、研发、加工、销售、旅游、文化等全产业链。年,林下经济发展规模达到4.07万亩,建成0亩竹产业基地。
如今,清镇市通过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发展林下产业等多元化政策组合,靶向定位、精准施策,强化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政策引导,持续促进农业竞争力提升。与此同时,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等,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耦合共生、融合互补、协调互动,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强化经营主体
培育现代农民
农村现代化不仅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清镇市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实现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现代化。
培育经营主体。通过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扩大政策受惠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予以支持,建立乡村振兴基金,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助推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扶持壮大经营主体,每年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家以上,扶持资金不低于万元。年,培育国家级、省级、清镇市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省级、清镇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家,引进农业企业4家。
培育现代农民。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用人才培养;推进农民再就业再培训,促进农民迁移流动。鼓励和支持返乡回乡农民工创业,对创业项目给予0.5万元奖励和贷款贴息,对租赁场地创业项目给予三年内每年不高于0.6万元的场租补贴,每年计划发放创业奖励及场租补贴万元,贴息贷款万元。年,培训两类人员人,高素质农民84人、一村一产业带头人人、致富带头人20人、示范主体55个,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0人次。
强化服务支撑。充分依托清镇职教城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等院校资源优势,支持企业开展务工农民向技术工人的转化培训,培养一批产业革命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科研机构(教学单位)+推广部门+企业”模式合建试验示范基地、产学研基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力服务,提高农业良种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大力推广小型化、多功能、组合式山地农业机械和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设备,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年,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0.5%。
通过系列举措,清镇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和内生动力,完善提升农民素质的路径,并通过完善制度、优化环境,鼓励城市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拓宽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人口结构的路径,让农业现代化有了“人”本保障。
记者:许发顺
编辑:刘慕轩
审签:魏成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