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春节前,我开始写这个年俗系列,计划写8-9篇,但中途歇了口气,只刊发了《送春和腊八节》《打扬尘和穿新衣》《杀年猪》和《写春联》。转眼又是一年,我琢磨着把后面的接着写完。正好应个景,顺带给大家添几分节日的气氛。
01
我刚到成都的那一年,在西安路一个街道小厂上班。临近春节时,厂里通知说大年三十上午要加班。这让我和几个家在周边县市的同事心里有些着急。那时交通不太方便,从厂里回到什邡的家中要辗转3个多小时,走得太晚的话,不知要什么时候才吃得上团年饭。
大年三十天上午,厂里如期加班,又得到通知,说是老板在北巷子的何鸭子店给大家每人买了只卤鸭,但店里煮不过来,估计要到下午一点过才拿得到。老板一片心意,我们虽然腹诽不已,却也无话可说。结果这只鸭子一直等到下午2点过才到手,大家也不多话,拿了鸭子各自飞奔。
回什邡再到乡下,天已经快黑尽了,路上人迹稀少,机耕道在夜色里朦胧得只剩下一线蜿蜒的灰白。我背着行李,高一脚低一脚地往家赶。周边的院子和竹林盘含混在一起,黑黢黢的,像极了水墨画。偶尔有灯光从竹林的缝隙里透出来,露出一丝温暖,让人更加想家。
不知道是哪家的小孩吃过团年饭后点燃了烟花,一颗彩弹拖着尾巴直飞半空,“嘭”地一声四散开来。彷佛是奏响了三十年夜烟花秀的序曲一般,四下里的院落里陆续地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烟花声,夜空顿时变得绚丽多彩。我知道,这爆竹声肯定是某家团年饭就要开席,而半空里的烟花,则是年夜饭吃得差不多,小孩子开始了他们的狂欢。
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总算到家了,推开半旧的门,热闹的味道瞬间围了过来,小院里一片光明,厨房中传出父亲和母亲讲话的声音,各种香味四处飘散,哥哥正在客厅忙着摆放桌椅。
看来我回来得正是时候!
02
老家的传统,原本是腊月二十三后就可以吃团年饭,具体哪天各家随意。但九十年代起,像我这样打工的人多了,很多家庭就选择年三十来团年。这顿饭是宁可晚一点,也不能缺!
团年饭的准备工作隆重又漫长。头一天甚至两天就要开始准备。腊肉香肠要提前泡洗煮好,甜烧白和酥肉都要先做成半成品,木耳、*花、海参、鱿鱼等干货更是要提前泡发。时间再往八十年代靠的话,巧手的主妇们还会提前做些米花糖之类的零食。
新鲜肉和菜就要等大年三十赶“火把场”时再去买。“火把场”是一种特有的说法。大年三十这天,赶场的人心里是慌忙的,家里等着人团圆,厨房里等着菜下锅。不管是买东西还是卖东西,都是来去匆匆,如火把一般燃不了多久,所以叫做“火把场”。火把场够快,还够热闹。尤其是平时生意就好的卤肉摊,总是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这边才喊了“切一斤卤牛肉”,那边挤不进去的就大声吼“老板儿,称一坨给我,我自己拿回去切!”,一只手穿过人群递过钱,拿货走人,一点都不挑剔。
团年饭做哪些菜也是有讲究的。韭*肉丝表示长久;夹沙肉,也就甜烧白,油亮晶莹,最得老人小孩心意,但做起来费时,平时除了酒席很难吃到;还有小烧什锦,里面有心舌肚、酥肉,外加鱿鱼等海味,稀罕得很;烂肉豌豆也是团年饭桌的常客,有团圆的意思。最不能少的还是鱼,什么鱼、怎么做不管,必须得有!年年有余啊,谁不想?当然,家常做法一般还是糖醋鱼、家常鱼、泡菜鱼这类,只是不能斩块,要有头有尾才行。一顿团年饭,要有凉菜、炒菜、蒸菜、烧菜,还得加上腊肉卤味这些,汤菜和蔬菜这两样可以没有。蔬菜是平时吃得太多,汤菜嘛,汤汤水水,有些拖拖拉拉的意思,看各家的喜好了。
03
一切准备就绪,团年饭正式开始。
第一便是祭祖。客厅里面,家神牌位前的香案上烛火通明,香蜡全部点燃。香蜡的讲究可以概括成三:三对蜡,中间大蜡,两边分别一对小蜡;香每柱是三支,多一柱少一柱就没有那么严格了。香蜡燃起后,母亲把事先准备好的钱纸等祭品取出,在牌位下方一边念着含混的祭词,一边点燃。父亲带着我和哥哥作揖、磕头,心中念着祝词,默许来年心愿和想法。可以祈求来年粮食收成、健康等等,小孩子大多数想的是好成绩,新衣服。
旁边八仙桌上菜品整齐,酒杯里只要少量的酒,四条长凳铺上*纸,这是要等祖辈先享用的意思,中途还需要添一次酒,然后撤下酒杯,上饭、献茶。到这一步,算是祭祖完成。撤下*纸,大家落座,哥哥去院子点燃早就放好的鞭炮。鞭炮声落,父亲带着笑容端起杯子,这表示团年饭真地开始吃了。
这顿饭没人催促,也不用担心菜不够,要吃到尽兴为止。年1月
声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
咬菜羹
泡菜拉杂谈闲谈
笋子牛肉配米粉
趣谈
也谈古人如何刷牙
故乡的年1
送春和腊八节
▼饮/食/闲/谈▼
记录烟火味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