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黄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武威市ldquo特色产业富百姓rd [复制链接]

1#

武威市“特色产业富百姓”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走进民勤

富民产业“挑大梁”小康路上人倍忙全媒体记者甘曜毓王华贤6月的民勤,干劲十足。“咔嚓咔嚓。”东湖镇的茴香种植户们躬着身,用剪刀清除杂草。俯仰之间,是望不到边的茴香田。穿过沙漠来到收成镇,这里的蜜瓜熟了。三轮车载满蜜瓜,蜜瓜在车上“扑通扑通”作响,蜜瓜丰收了,瓜农笑了。节水设施滋润着苏武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万亩良田。苏武镇龙一村村民许斌在产业园承包了4座人参果大棚,去年靠着新品种人参果赚了20万元,他说:“我当了半辈子农民才知道,靠着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种地也能种出名堂来。”漫步民勤,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念好致富经,让富民产业“遍地开花”。富民产业已经成功挑起了致富奔小康的“大梁”。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民勤县已实现整体脱贫目标,为富民产业长远布局,做好下一阶段工作——乡村振兴是该县面临的新课题。“坚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力求单方水效益最大化,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推动八大产业园区提质、增效、扩面,形成蜜瓜、茴香、果蔬和苏武沙羊‘3+1’产业格局。”民勤县发展思路明确,转自然劣势为优势,建设节水型现代农业体系。“我们积极争取专业科研院所支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农民技术培训,制定生产技术规程17项,引进新优特品种个。”民勤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芳说。如何让新技术、新品种加速普及?“突出试点先行。”目前,该县集中力量打造民勤蜜瓜、供港蔬菜、红叶辣椒等8个县级和22个镇级特色农业产业园区,配套交易市场、分拣包装、冷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先行先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领全县农业结构调优、效益调高。算水账,经过改良后的种植结构单方水效益由8.2元/方提高到15.29元/方;算收入,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提高到元。二民勤县东湖镇,土地盐碱化问题十分严重。恶劣的自然条件曾经是制约该镇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当地老百姓的收入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关键就在这一株株茴香上。”东湖镇东润村村民魏精华道出了致富增收的“秘诀”。茴香耗水少、用工少、收益高,东湖镇有40多年茴香种植历史,以气候、土壤、水质适宜茴香生长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鲜明特点,被誉为中国“茴香之乡”。民勤县东湖镇万亩茴香基地茴香花陆续开放,香气四溢。全媒体记者姜新文种得出,还要销得出去。“今年,我们按照‘扩规模、提品质、树品牌、强效益’的思路,布局规划万亩茴香产业园与十里茴香长廊,积极申报注册‘民勤茴香’国家地理保护产品认证。”东湖镇*委副书记*发剑说,如今,全镇发展茴香种植4.95万亩,连片建成优质出口茴香产业园1.02万亩,全部签订出口订单合同,产品远销德国等欧盟国家,园区种植户增收万元。高效益推动老百姓自觉扩大茴香种植面积,改良当地种植结构。“过去种地,种啥赔啥。”魏精华告诉记者,现在茴香亩均收入多元,用水比传统作物少一半,地膜铺一年种三年,成本咋算都划算。去年,他种的亩茴香,纯收入达到了13万元。三农产品做大做强,除了高品质,还需要什么?在收成镇,记者看到了另一种发展模式。打响做强品牌,吸引市场目光。民勤县收成蜜瓜丰收了,农民幸福地笑了。全媒体记者姜新文收成镇种植蜜瓜历史悠久,素有“蜜瓜之乡”的美誉。记者每次来这里,总能见到新品种。今年,收成镇又多试验新品种91个、示范品种24个。近年来,收成镇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以蜜瓜生产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培育发展蜜瓜产业,去年,蜜瓜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亩均纯收入0元以上,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2.2万元。瓜好,市场好,品种多,不断档。如今,收成蜜瓜已不满足于周边市场。“到货很快,打开盒子,香味扑鼻,吃起来挺甜的,汁水多皮很薄。”“包装非常好,瓜一点都没磕碰,依然很新鲜。”“蜜瓜个头都很大,甜甜的很好吃,准备再买一箱送朋友。”……打开电商网站中收成蜜瓜的商铺,好评如潮。“我们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在其他城市超市开设专柜,建设销售市场。同时,利用新社交媒体开展分享性传播,使新社交媒体成为民勤蜜瓜销售的主力*。”收成镇镇长杨海梅说,收成镇依托电商平台,通过销售新模式加速推进收成蜜瓜品牌化。“去年,我种的50亩蜜瓜收入了20多万元,自家房子翻新了,还买了私家车。”在收成镇泗湖村的蜜瓜田垄边,瓜农方向生兴致勃勃地说着蜜瓜带来的种种变化。技术创新提升效益、引进新品持续增收、发展新模式致富奔小康。红叶辣椒产业园、官沟韭*产业园、更名有机芦笋产业园、沙葱产业园、人参果产业园……一个个特色果蔬种植区星罗棋布,为农民致富奔小康注入强大动力。在民勤,种地种出了大名堂。四种养两手抓,增收渠道宽。民勤“苏武沙羊”的品牌也在逐步走向全国。民勤肉羊养殖具有丰富的技术经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造就了民勤肉羊骨骼粗壮、精髓充盈、耐寒耐旱的优良特性和无腥不膻、肉质鲜嫩的独特风味。民勤苏武沙羊。全媒体记者姜新文“年我们年销售种羊1多只,年销售收入多万元。我们场的种羊主要是多胎湖羊。”民勤县和康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浩介绍,今年合作社计划再引进一些纯种湖羊,扩大养殖规模,为广大养殖户提供种羊多只。养殖大户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兴起为民勤苏武沙羊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民勤县把苏武沙羊产业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致富产业,先后实施苏武沙羊产业“五个一”工程,规划建设1个县级万只种羊场,优化提升10个种羊扩繁场,发展个养羊专业村、00个羔羊繁育户,带动个万只育肥养殖小区。

富硒西瓜富农家

全媒体记者韩筱蓓李晓天6月14日,在民勤县大坝镇城近村的西瓜大棚里,农户李彦平和妻子把刚采摘下来的西瓜精心包装后,装进纸箱里。“这里的西瓜皮薄汁多,口感甜脆,还富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硒,价格比普通西瓜贵得多,还卖得非常好……”客商刘强元一边指挥装车,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民勤县大坝镇陈近村村民李彦平正在拱棚里打理富硒西瓜瓜秧。全媒体记者王瑾大坝镇城近村专职*支部书记张晓晖介绍,城近村一直有栽培西瓜的历史,过去种植的西瓜由于露地栽培,生产季节短,产量不稳定,西瓜能否丰收由“老天爷”定,规模、价格也上不去,村里产的瓜只能以低价卖给小商贩。年,城近村瞄准富硒果蔬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广阔的有利机遇,实验种植大拱棚富硒西瓜2座,采取喷施叶面硒肥的办法,生产口感佳、品质好、营养价值高的新型功能富硒食用西瓜。记者在西瓜大棚里看到,大棚采光好,西瓜长势旺盛,大棚里的首批富硒西瓜已经陆续上市。“由于采光良好,糖分高,施用硒肥后,口感好,大棚栽培,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正在摘西瓜的李彦平告诉记者,富硒瓜一上市立即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极佳的口感成为市场的抢购产品。他们通过提前上市时间,提升西瓜品质,提高销售价格,增加亩均效益,富硒西瓜每公斤售价10元以上,比正常西瓜每公斤价格提高了8.5元,当年棚均收入可达到4万元。今年,大坝镇在城近、曹城、田斌3个村连片种植“大拱棚+小拱棚+露地”富硒西瓜0多亩,形成了大田种植和大小拱棚种植错时上市的生产格局,预计年收益万左右,推动富硒西瓜的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在大坝镇,和李彦平一样种瓜的人很多,他们因西瓜产业而脱贫致富。谈到以后的打算,李彦平信心满满:“从去年的1座棚到今年的3座棚,富硒西瓜让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也坚定了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明年我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好好干。”产业兴旺,群众富裕,乡村才能振兴。近年来,大坝镇依托地域优势,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抢抓富硒果蔬市场需求量大、市场远景广阔的有利机遇,大力发展西瓜种植业,形成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的格局,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大漠田园果飘香

全媒体记者甘曜毓民勤县红旗谷现代农业产业园拱棚西芹采收上市。全媒体记者董丽俊在民勤县苏武镇的大漠田园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示范园区,沙漠里长出经济林,竹竿上结出红苹果,在这里,处处体现着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我们以发展沙漠有机农业为己任,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组建专家团队,发展沙漠有机农业,打造沙漠农业品牌,创新沙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循环农业水平,全力打造成为沙漠有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典范。”大漠田园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信心满满,“我们要让浩瀚沙漠变为致富沃土。”过去的民勤县苏武镇,掘地三尺没有水,再掘三尺还是沙。高温危害、低温冻害、温差较大、干旱缺水、狂风肆虐、盐碱沙地,六大不利因素制约着当地发展。为什么还要选择在沙漠发展经济林产业?转换思维,自然劣势变优势。沙漠隔离条件好、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充足、无污染,用好科技力量,沙窝窝也能长出好苹果。张*带记者来到了园区的沙地苹果二维结果技术栽培区,排排竹竿上挂着绿油油的枝叶。“啥是二维结果技术?”“苹果苗依附在竹竿,防风固苗,然后在根苗处铺设滴灌设施和稻草有机肥,保存营养水分。”张*解释道,沙漠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地力瘠薄,运用二维结果技术和无土化栽培,能够在沙漠种出经济效益更高的果树,达到高效益治沙的目的。“先栓丝,后栓杆,固定竹竿拉分支,平植平拉,高植下拉,每支栓双。”在园区打工的三雷镇下雷村村民赵永普随口向记者背出了园区根据长期试验总结的一分钟种植口诀。沙漠栽培苹果不仅要种出来,还要考虑市场竞争力。“这个不用愁。”赵永普自信地说,沙漠种植苹果技术简易,生长周期也短,新品种苹果当年定植,两年丰产,普通品种要4年才能结果。“沙漠苹果口感好、产量高、收益佳,不怕卖不出去。”“高科技带来高收益。”赵永普去年5月份就到园区打工,跑这么远来沙漠,不为别的,就为了学习技术。“家里的12亩地过去一直种玉米麦子,耗水多,效益差,挣不了多少钱。”他打算学通了沙漠瓜果栽培技术就回家种新品种。大漠田园,不只苹果。园区的日光温室内,沙漠栽培樱桃正待收获。“我们自主研发的大樱桃龙拐树形,栽植密度达到0株,是传统大棚种植樱桃密度的10倍以上。”张*介绍,龙拐树形同样是利用竹竿防风固水,不同于二维结果栽培技术,竹竿形状类似拐杖,养分输送通道短,果品质量高。当年栽植,次年挂果,相对于传统樱桃设施栽植,成本更低。目前,园区已建成生物有机菌肥场1座,成功研制5项生物有机农药,百年梨树、杏树、沙枣树等大树移栽技术与土壤改良技术实践成功,申请盐碱沙地土壤改良及栽植发明专利2项、玉米秸秆沙障等实用新型专利4项,大树移栽、盐碱沙地落叶沙旱生乔木栽植、沙生针茅快速繁育等16项发明专利和无花果“√”型栽植技术等9项实用新型专利正在申请。园区完全建成后,年可生产蔬菜、瓜果等有机精品农产品吨,预计年产值3万元,促进特色农牧业、经济林果业、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和优化升级。靠着科技力量,寸草不生的沙漠长出了瓜果蔬菜,渐渐成为绿色的希望田园。

全媒体记者王瑾董丽俊姜新文/图

原创内容版权归武威市新闻传媒集团所有

责任编辑:滕瑞芳


  辑:邢文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